来源:发布时间:2023-02-28作者:点击: 次
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,是心脏病、脑卒中、肾病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。根据国家卫健委官方权威统计数据显示, 2019年中国高血压患病率就已达到31.89%,18岁及以上高血压患病人口规模达到3.58亿,很遗憾,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仅30.2%,治疗率仅24.7%,控制率更仅仅只有6.1%,因心脑血管病导致的死亡占居民总死亡的40%以上,约70%的脑卒中死亡和约50%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密切相关。所以高血压病防治知识值得普及。
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叫做血压,这个压力过大超过规定的标准值就是高血压。即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,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测量收缩压≥140mmHg和(或)舒张压>90mmHg,可诊断为高血压。
常见的主要症状有:头痛、眩晕、失眠、耳鸣、麻木疲倦不安、心率失常等。部分患者可长期无症状,仅于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血压升高,或因并发症就诊时才诊断为高血压。
特殊诱因导致的高血压会有其特殊的症状,如肾性高血压可出现腰背或肋腹部疼痛。妊娠期高血压:由妊娠诱发,主要症状为蛋白尿、水肿,严重者可发生抽搐、昏迷甚至死亡。婴幼儿高血压可表现为烦躁、过于兴奋、夜间尖声哭叫、生长发育迟缓等。更年期高血压可表现为腰膝酸软、四肢浮肿等症状。
高血压的病因未完全明确,而且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,一般与遗传因素、年龄及不良生活习惯有关。
1.遗传因素:双亲无高血压、一方有高血压或双亲均有高血压,其子女高血压的发生几率分别为3%、28%和46%。
2.高龄人群(与年龄有明显的相关性)。调查数据显示,18-24岁组患病率最低为9.7%,35-44岁组为26.7%,45-54岁组为42.1%,55-64岁组为57.1%,65-74岁组为68.6%,75岁以上组患病率高达72.8%。
3.高钠(钠盐摄入过多)、低钾的膳食模式。
4.超重和肥胖者。
5.过量饮酒、长期吸烟者。
6.精神压力过大长期精神紧张、心情抑郁\长期熬夜、缺乏身体活动等。
7.高血脂、高血粘、高血糖患者。
临床上分为原发性高血压(占90-95%)和继发性高血压(占5-10%)两种,分为Ⅰ、Ⅱ、Ⅲ三级四组(低危、中危、高危、很高危)。
1.坚持劳逸结合、适当运动、减轻体重:可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,如步行、慢跑、健走、游泳、太极拳、气功、家务劳动等,活动量一般应达到中等强度(一般每周3-5次,每次持续20-60 min),并必须规律运动持之以恒。
2.加强饮食管理,做到合理均衡:
●限制食盐摄入: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。
●减少摄入富含油脂和高糖的食物,限量使用烹调油,多吃蔬菜和水果。
●少吃快餐:尽量在家中就餐,有利于控制脂肪、盐和糖的摄入量。
3.烟戒限酒:吸烟有害健康,吸烟者应尽早戒烟;高血压患者应不饮酒,如饮酒建议少量饮酒,每日白酒应少于50克,葡萄酒应少于100克,啤酒少于300克。
4.放松心情:减轻精神压力和改变心态,积极参加社会和集体活动。
对于高危人群(超重或肥胖、高盐饮食、吸烟、长期饮酒、长期精神紧张、体力活动不足等),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,重视体检中的血压检查。
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,一旦体检中出现血压升高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。已经确诊高血压的患者,若其它脏器损害出现相应症状时,应立即就医。
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心血管内科就诊。
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,可到相应科室就诊,如神经内科、泌尿外科。
医生根据病史采集和物理体格检查有针对性地开展血液生化检查、尿液分析、心电图、超声心动图、颈动脉超声、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臂指数、眼底检查,定期监测血压和回访检查;如合并有其他疾病则还要进一步检查(如DR、CT、MRI)。
大部分高血压属于原发性高血压,一般不能根治,需要长期服药治疗。
大多数高血压是可以控制的,只要坚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,科学降压,心脑肾并发症风险就会下降。不盲目相信非法广告或伪科学宣传,不能用保健品、保健理疗或食疗替代降压药治疗。
继发性高血压要结合原发病治疗,原发病治愈,血压恢复正常,部分继发性高血可通过外科手术根治。
高血压是我国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,也是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。高血压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对于控制血压、改善症状、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,尤其对于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,对于疑似患者更应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。
经确诊高血压的患者,要定期随访和测量血压的主要目的是密切监测患者血压水平、观察其他危险因素控制情况(如高血脂和糖尿病)、评价药物疗效和副作用。
面对形式严峻的高血压现状,居民当从高血压的几个关键危险因素入手,通过合理膳食、经常运动、缓解心理压力等几个方面综合预防和减缓血压的升高。